南昌肿瘤

常规肺癌筛查局限大电磁导航有望弥补缺陷

2022-04-19 11:21:49 来源: 南昌肿瘤 咨询医生

常规肺癌筛查局限大 电磁导航有望弥补缺陷 [标签:url] [标签:科室] 摘要:肺癌是我国 发病、 死因第一位的 。2014年中国 登记年报显示,肺癌新发病例337.2万,死亡病例211.3万。肺癌已成为广州发病率、死亡率最高的恶性 ,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已从国际公认的中等发病水平进入到高发水平。 肺癌高危人群可定期低剂量CT筛查但存在局限性 肺癌高发于长期吸烟的人群。因此针对吸烟人群为基础的高危人群低剂量CT筛查能提高肺癌的早诊率。根据美国NLST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,定期进行低剂量CT检查在高危人群中的阳性诊断率为24.2%,有望降低肺癌死亡率达20.3%。然而,以影像学诊断为基础的肺癌筛查项目,无可避免会出现“误诊”或“过度治疗”的现象。 比如CT发现的肺部小结节,如果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策略,患者在承担射线致癌风险的同时,心理以及经济上可能都承受着较大的负担。而如果采取积极手术肺叶切除的策略,部分患者可能会遭遇“切出良性 ”的现象,虽然避免了癌变的可怕结局,但可能会对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。 肺部病变筛查难常见诊断方式均存在风险与局限 当病人察觉肺部不适时,经过CT检查若病灶过小或超过现有支气管镜的到达范围时,医生常会推荐进行“等候观察”,等待半年到一年之后,再进行摄片诊断。“等候观察”是一种现有诊断手段无法实施准确诊断的无奈之举,其风险是一些早期癌的患者错失了及早治疗的机会,提高了治疗的风险。 若CT确诊后,则可通过手术切除,但在胸外科手术中,术者可以部分切除病变组织(如肺楔形切),将标本冰冻送检,根据其是否癌变,决定下一步手术进程。在术前和术中是无法进行病变组织的分期诊断的。 在非手术方式的诊断中,TTNA(经胸细针穿刺)、支气管镜诊断、纵膈镜诊断、EBUS-TBNA是四种常见的诊断方式: TTNA(经胸细针穿刺):通过B超引导或者“盲穿操作”进行胸膜的穿刺,气胸发生率高(20-30%),由于其阳性检出率低,气胸、血胸、脏器损伤的发生率高,而具有较大的临床风险,已经逐年减少。 支气管镜检查:是诊断肺癌的微创和有效手段,但由于支气管镜口径的局限性,常规支气管镜对于周围性肺部病变难度高,确诊率低于14%。荧光支气管镜的AFB(PENTAX)和AFI(olympus)功能对气管内部进行大范围的探查,但假阳性率比较高,所以临床上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。 纵膈镜检查:纵膈镜检查可以明确纵膈肿物的性质、观察肺癌纵膈淋巴结的转移情况,决定能否手术切除及协助分期及明确纵膈肿大淋巴结的性质。但如前纵膈、气管后区及距气管较远的其他部位,以及由于血管的阻挡而不能观察到的区域,为纵膈镜检查的盲区。并且纵膈镜作为检查手段具有一定的创伤性,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。 EBUS-TBNA:EBUS-TBNA该穿刺针相对于普通支气管镜的吸引活检针要长很多,所以能对较远端的淋巴结进行穿刺,且在超声的引导下能够靶向活检,提高阳性率。但EBUS-TBNA至多可以在支气管内镜进入肺段支气管后,由穿刺针穿透支气管壁进行穿刺,其诊断范围局限在肺门和纵膈,无法到达远端病变。 D电磁导航有望弥补肺癌早期筛查缺陷 因此,目前肺癌早期诊断筛查工作还存在着部分缺陷,中山大学 防治中心胸科引进的 D电磁导航系统则有望弥补这些缺陷。由美敦力公司生产的 -Dimension-inReach电磁导航系统在欧美国家已获得广泛使用,在美国,英国,德国,法国等都有用户。到2013年底,该系统在美国的装机已超过500多台,并完成了四万多例ENB检查。 D电磁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:该系统在导管前端设置了传感器,向放置在患者胸部的3个磁极和病人身下的电磁定位板发射信号,如同在患者肺部的GPS导航系统,通过将设备引导至可疑部位进行活检,为可疑目标组织进行诊断和恶性 的分期,并可以进而标记该位置,以便随后治疗。 D电磁导航系统的相对优势:较之常规的支气管镜检查,电磁导航支气管镜(ENB)技术突破了传统支气管镜仅能进入段支气管的技术瓶颈,显著提高了支气管镜检查的深入程度,为周围型病灶的诊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微创诊断解决方案,是早期肺癌诊断的重大突破。
TAG: